大益茶市的前世今生(一)

大益茶市的前世今生(一)

163阅读 2020-12-31 07:54 观点

  其实这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涵盖了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就像“这世上”本没有大益茶市,只是买大益茶藏大益茶的人多了,便有了大益茶市。

  大益茶市的起点究竟在哪里?具体的年份好像谁也无法说出,大家只是觉得当大益茶在市场中流动后,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可有人想过吗?那么多普洱茶品牌,为什么就大益茶成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存在?

  张静红,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张静红女士在今日头条的一篇文章《理解了江湖,你就能理解普洱茶鱼龙混杂的现状》谈到了现代普洱茶的兴起以及普洱茶收藏市场的出现。文中特别提到了97年香港回归,一些藏茶的港人把陈年普洱茶带到珠三角,然后喜欢老茶的台商立即爱上了这些存放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老茶,随后珠三角兴起了品饮普洱茶的风尚,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市场格局。

  张教授的论述的角度别具一格,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回想起多年前翻看的一些史料。这段史料恰好能解释台湾人对普洱茶的钟爱以及为什么他们会前往西双版纳寻茶,最终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市场。

  很早以前台湾人是不喝普洱茶的,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许多权贵也跟着来到台湾。其中来自北京的人就把品饮普洱茶的习惯也跟着带了过去,他们当中有一位叫做“唐鲁孙”的老人家。别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人家的故事了,可在当时那可太厉害了。他出身满清皇族,又在民国时期出任要职。同袁克文(袁世凯次子)赏过花。又同宋子文吃过饭,在当时真的算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老爷子喜欢喝普洱茶,也喜欢写评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鲁孙老爷子笔下的普洱茶是怎么一回事吧。

  《茶库与缎库》——节选于唐鲁孙《故园情》

  那志良(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民国时期掌管故宫文物)先生谈到茶库缎库,也引起笔者当年经历的几桩小故事。在故宫处分那些物资的时候,有些朋友喜欢喝红茶、绿茶,于是就买些皇家茗茶去品尝。殊不知红茶绿茶熏制后所含水分都比较高,经过多次自然发酵之后,霉变的结果,红茶结块,绿茶一碰就碎,而且霉味特重,根本不能泡茶饮用了。倒是大理普洱茶、云南沱茶制成茶饼茶砖,所含水分本来就低,再一压紧成砖成块不透空气,反而不会霉变。

  今年春节文友在台北小聚,庄产兄带来一块乾隆年间的茶砖,沏了一壶,让大家品尝,据说可治感冒。刚一进口,风韵未发,还觉不出好在何处,等喝第二杯就觉出芬芳微涩,就觉出精英上浮,意爽而甘了。笔者在故宫拍卖物资的时候,也曾经买过几饼沱茶。等抗战胜利,把云南新制沱茶两相比较,前者厚重柔炼,后者头一口虽然清新甘洌,但是细细品尝,就觉得有点烦浊下凝,不如前者悠然意远啦。笔者不擅品茗,个人感觉如此,是否是贡品经过精细加工,市售沱茶制造比较粗放的缘故,就不敢妄自悬揣了。

  通过唐鲁孙老爷子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陈年普洱茶在台湾的受欢迎程度。鉴于当年大陆与台湾的紧张关系,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买到新茶,买新茶藏老茶也就无从谈起,等到97年香港回归。爱喝茶的香港人把老茶带到珠三角后,受到台商的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编:婉君

  审核:张馥宣

  来源:大益行情网编辑部

上一页:2007年下关8653泡饼:香气醇高、醇厚回甘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 千元普洱茶百元出售 有没有可能就值百元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